- 作者:未知 更新時間:2012/4/10 9:57:00 來源:杭州獵頭公司
- 本條信息瀏覽人次共有次 【我要評論】
《證券日報》基金周刊根據WIND資訊整理數據顯示,目前在職的727名基金經理中,平均從業(yè)年限為2.46年,其中,最長的從業(yè)年限為13.25年,最短的則尚在“襁褓”之中。其中,從業(yè)不滿一年的嫩將占比高達25.31%.
從基金公司角度觀察發(fā)現,海富通基金公司旗下基金經理從業(yè)年限超過4年人數占比最高,達60%;而從業(yè)不滿1年人數占比最高的公司則是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,該公司旗下10名基金經理中,從業(yè)4年以上的0人,1年以內則有6人。
華西證券金融產品評價中心負責人劉明軍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基金周刊采訪時表示,旗下基金經理從業(yè)年限普遍在1年以內的情況,多發(fā)生在中小型基金公司身上。公募基金行業(yè)不景氣,使中小型基金公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,基金經理出于對薪酬、發(fā)展的多方考量,選擇跳槽的情況也越來越多,導致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人才緊缺,甚至出現“一拖二”、“一拖三”的現象。
727名基金經理
平均從業(yè)年限2.46年
基金經理作為業(yè)內重要的稀缺資源,早在2005年開始,人才的流失現象就受到市場關注,近年來,由于其他理財產品迅猛發(fā)展等多重因素影響,公募基金經理的流失率逐年大比例上升。這不僅使涉及基金的業(yè)績或多或少受到波及,也使很多公司不得不在人才流失后大量引入新人接手,動搖了內部團隊的穩(wěn)定性。在投資者大呼傷不起的同時,更多的卻是無奈。
《證券日報》基金周刊根據WIND資訊整理數據顯示,在目前67基金公司旗下的727名基金經理中,從業(yè)年限在10年以上,且從未跳槽的僅華夏基金的王亞偉和華安基金的尚志民兩人。
具體看來,727名在職基金經理中,從業(yè)超過4年的有192人,在3-4年間的有79人,2-3年間的有114人,1-2年間的有158人,一年以內的184人;鸾浝淼钠骄鶑臉I(yè)年限為2.46年。其中,最長的從業(yè)年限為13.25年,最短的則尚在“襁褓”之中。
海富通等5家基金公司
資深掌舵人過半
從基金公司角度觀察,華夏基金旗下擁有從業(yè)滿4年的基金經理人數最多,為15人;旗下基金經理從業(yè)在4年以上滿10人的還有大成基金公司 ,此外,易方達、工銀瑞信、南方等14家基金公司也均有5人列席。
若按從業(yè)超過4年人數占公司總基金經理比例角度觀察,旗下擁有5名以上基金經理的58家公司中,海富通基金則以60%的比例穩(wěn)居第一,也是僅有2家旗下無1年以內從業(yè)經驗的基金公司之一。具體看來,海富通基金公司旗下目前擁有基金經理10名,從業(yè)4年以上的有6人、3-4年1人、2-3年2人、1-2年2人、1年以內0人。
與此同時,大成、華夏、景順長城、興業(yè)全球等4家基金公司此項占比也均在50%以上(包括50%在內),占比不足基金公司總數一成,為8.62%.
而與上述公司情況背道而馳的是,有19家公司旗下沒有1名基金經理從業(yè)超過4年,占基金公司總數的28.36%.整理發(fā)現,這19家公司均為中小型公司,其中6家公司旗下基金數量在5人以下。具體看來,13家旗下基金經理數量在5人以上卻無從業(yè)滿4年的公司中,摩根士丹利華鑫旗下擁有基金經理數量最多,為10名,而這10名基金掌舵人中,多達6人從業(yè)不滿1年,而沒有1人的從業(yè)經驗在4年以上。此外,信達澳銀、農銀匯理、浦銀安盛等12家公司,也均沒有從業(yè)超過4年的基金掌管人。
摩根士丹利華鑫等4公司
“嫩將”過半
從基金公司旗下嫩將數量角度觀察,華夏、廣發(fā)、摩根士丹利華鑫等7家公司均擁有6名從業(yè)1年之內的基金經理。富國、嘉實、諾安等6家公司旗下也均有5人從業(yè)未滿一年。
若按從業(yè)未滿1年基金經理數量占比角度觀察,旗下擁有5名以上基金經理的58家基金公司中,摩根士丹利華鑫、信達澳銀等4公司占比超過50%,其中摩根士丹利華鑫此項占比最高,為60%.具體看來,該公司旗下10名基金經理中,從業(yè)4年以上的0人、3-4年2人、2-3年1人、1-2年1人、1年以內6人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上述4家公司旗下,均沒有從業(yè)超過4年的資深基金經理。
華西證券金融產品評價中心負責人劉明軍在接受《證券日報》基金周刊采訪時表示,旗下基金經理從業(yè)年限普遍在1年以內的情況,多發(fā)生在中小型基金公司身上。一方面由于新基金發(fā)行使基金經理嚴重缺失,加上新成立基金公司的挖角,使行業(yè)內基金經理流動加快。另一方面,目前公募基金整體行業(yè)不景氣,正處于瓶頸期內,也使中小型基金公司受到多方面的限制,基金經理出于對薪酬、發(fā)展的多方考量,選擇跳槽的情況也越來越多。所以導致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人才緊缺,甚至出現“一拖二”、“一拖三”的現象。
-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恩萊人才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
- 編輯:www.hzz520.cn
- 上一篇:國內獵頭市場發(fā)展空間大,我國政府部門如何推動獵頭行業(yè)的發(fā)展?
- 下一篇:白領生活成本不斷上升 期望與現實存較大落差